排粪造影操作及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价值【摘要】 目的 探讨排粪造影对便秘患者诊断的价值,寻找便秘的原因。方法 对 52 例便秘患者作排粪造影。结果 由于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异常所致的排粪功能障碍者 52 例,其中女性病例占 82%,而女性异常病例中又以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和耻骨直肠肌痉挛多见。结论 排粪造影对便秘患者病因分析及诊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直肠前突 便秘 排粪造影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一般来说,每周排便的次数少于三次,即可诊断为便秘,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混杂原因和机理引起的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1]。便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根治,主要因为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检查方法以及针对其真正病因的治疗手段。本文重在介绍排粪造影操作及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价值,提高便秘的病因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临床确诊便秘者 52 例,其中男 10 例,女 42 例,年龄 20~69 岁,平均39 岁。主要症状:顽固性便秘,排便困难,肛门坠胀,大便排不洁净感、痛苦、便血等不同症状,病史 2~20 年,部分患者长期借助泻药、灌肠及手法协助通便。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日睡前用10~15g 番泻叶泡茶服 2 次,每次 150ml,代茶服用以清除肠道积粪。检查时用 75%硫酸钡悬液 250~350ml 进行灌肠,再行排粪造影。患者坐在马桶上,分别拍静坐、提肛及力排的直肠侧位相及尽力排空后黏膜相,必要时加拍正位相。影像要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和肛门,胶片用 10 英寸 x12英寸,均采纳小焦点拍片。 1.3 测量项目[2] ①肛直角: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静坐,力排(±);②肛上距:耻骨线为耻骨联合与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位置,肛上距为肛管、直肠轴线交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男:静坐 mm,力排 mm;女:静坐mm,力排 mm;③直肠前突的深度:前突的顶端至开口上下缘两端连线的垂直距离,轻者 6~15mm,中度 16~30mm,重度大于30mm;④乙耻距:乙状结肠最低点到耻骨线的垂直距离,高于耻骨线为负值,低于耻骨线为正值;⑤肛管长度:男 mm,女mm;⑥会阴下降:肛上距≥31mm。 2 结 果 排便障碍者 50 例,占检查病例的%。男 9 例,女 41 例。其中单纯直肠前突 22 例,直肠黏膜脱垂 7 例,耻骨直肠肌痉挛 6 例,直肠前突合并耻骨直肠肌痉挛 5 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黏膜脱垂 6 例,耻骨直肠肌痉挛合并直肠黏膜脱垂 3 例,肛门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