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与治理对策【摘要】当前,我国的 会计 信息失真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 经济 秩序和经济建设。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解决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问题必须多方面实行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准确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 利益驱动 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形成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经济越 进展 ,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阔投资者、债权人 企业 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也日趋加剧。2025 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可谓触目惊心:科研系统 2 个部门和 45 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亿元,另外还有 13 个单位把亿元的科研经费违规出借、对外投资甚至投入股市,内控形同虚设。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违规审计虽然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得铤而走险的注册会计师仍然不断增多。因此,对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进行讨论是颇为必要的。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法律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反会计法律规范制造假账。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 一、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往往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事项,人为地操纵成本费用的 计算 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从而掩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准备上市或者已上市的公司来讲,只要根据融资条件做出一份美丽的报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银广夏就曾在 1999 年和 2000 年通过虚构的亿元利润制造了“ 中国 第一蓝筹股”的神话,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 年末增加了至少 70 亿元。另外,对 政治 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 历史 原因,“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现象屡见不鲜。某些企业的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考核指标,强令会计人员调整会计账目,虚列收支,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可见,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故意性失真产生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