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品德心理促进高校德育管理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管理是一种特别的 活动,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须适应形势 的需要,掌握大学生品德心理特点,根据大学生品德心理 规律 进行德育管理,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高校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管理原则,有地进行、协调、监督和实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养进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德育管理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管理有过许多尝试性的探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但是,随着主义市场 体制的深化进展,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纷至沓来,不断影响着高校学生。高校德育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和严峻的挑战,形势的进展对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须适应形势进展的需要,掌握学生品德心理进展的动向,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一、品德的含义及品德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法律规范的总和。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手段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稳定的特点与倾向,这时,我们所说的外在的道德己经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部分。道德品质或品德是人的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常常的、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作用下与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与进展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也依赖于人的心理进展的规律。揭示青年品德形成与进展的心理规律,对于培育青年优良品德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品德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即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这三种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之间是相互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心理成分都不能形成完美的品德,只有这几种心理成分得以相应的进展时,品德才能形成。 一般说来,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倾向性。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下,通过一定的练习而形成的,同时道德行动一旦形成又可加强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 二、大学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