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的主体性 在当代,人类社会的进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更加快速的进展。人在社会进展中的主体作用日渐凸现,人及其全面进展成为当代社会进展的根本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及其主体性问题也成为哲学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以探讨。 一、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分析人的主体性 认识的主体是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制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凡是探讨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不管他走的是哪一条哲学路线--都会承认一点:认识的主体是"人"。不过对这个"人"的具体含义的理解,却因人而异。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开篇即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他把苏格拉底的格言"认识你自己"视为一个绝对命令,视为哲学的"阿基米德点",视为一切讨论的起始。所以,我们就首先从认识结构的主客关系角度来分析作为主体的人。 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服从自然的规律,并具有自然的一切特性。正是因为看到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古代哲学多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但是,处于人类幼年时期的哲学家,更为关注世界的本体,真正将其思想明确地反映在认识论上,是在哲学走上较为清楚的路线之后。 走上唯物主义道路的哲学家们多坚持反映论。他们坚信世界的一切均是物质的,认识不过是人对这些客观物质的反映,甚至说仅仅是复写。而在那个人类初步积累经验的时代,形成知识的主要方法--归纳法,也似乎证实了这一观点。也即是说,人们只要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归纳并给予简单证明,就可得到正确的、可以运用的规律。但是,这时的"人"并没有从自然界中彰显出来,仍处于与客体的混沌关联之中,并不是真正的"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的人没有人之为人该具有的特性:没有人高于其外界的超越性,只机械地反映外物而没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身为主体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可以说,这时的人还只是一个感性的动物。然而,"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这种以旧唯物论为基础的,缺乏主体性根据的认识论,随着科学的进展,很快走向了尽头。 相对的,走在唯心主义道路上的哲学家,倒是发挥了人的这种主体性。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肯定了人的意识对外在世界的决定作用,由此确定了其认识论前提。随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类进入到了整理知识的阶段,演绎法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大量知识的涌入又让人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