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考 [摘要] 自主创新是欠发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进展的前提。针对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中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瓶颈”问题,探究从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和环境机制,构建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和市场保护机制,强化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推动自主创新。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自主创新 障碍 对策 当前,着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而在欠发达地区,创新意识缺失、技术力量薄弱、科技人才聩乏等现实问题却严重制约着企业迈向创新的步伐。欠发达地区如何突破自主创新制约“瓶颈”,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进展,以摆脱后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梦魇,越来越成为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自主创新与欠发达地区经济进展 一直以来,在理论界形成一种共识,即自主创新属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专利,欠发达地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孰不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自主创新活动更加具有其现实意义。 1.促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摆脱“悲伤曲线”。美国学者 Rappaport、Halevi 等人讨论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发达国家和地区总是生产复杂产品,而且是趋向于进展产业链两端具有高附加值的营销与研发功能,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而后进地区由于在营销和研发上不占有竞争优势,只能进展居中的低附加值的制造功能,形成所谓的“悲伤曲线”。这种经营困境不仅造成欠发达地区大量的资源消耗,而且带来越来越大的技术差距和价值链中越来越少的分红,经济进展水平也越拉越大。在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要想跳出进展中的“悲伤曲线”实现超越,就不能寄期望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扩散,而要自己从事创新活动,自己掌握创新成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微笑曲线”。 突破渐进性创新困境,提升自主技术水平。传统技术追赶理论认为,进展中国家是技术创新的“跟随者”,需要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然后创新。也就是说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之上的渐进性模仿创新。然而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封闭经济”基础上的,在当前国际化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跨国公司时时面临着面对面的竞争,已经很难有时间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走完,渐进性创新往往中途夭折,陷入困境。即使有少数取得了成功,因技术创新中的领先者占有大量缄默知识,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