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传统艺术的阐释深度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制造。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宝。2001 年 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口述的非物质的人文遗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些传统艺术是本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深刻,需要我们去讨论、发掘、弘扬。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艺术缺乏充分的理论讨论和理论说明。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说不大出来,因为没有多讨论。”这种状况,在 50 年后的今日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创作比较重视,但对传统艺术的理论讨论则不够重视。有些门类,如昆曲、京剧,我们有培育表演人才的学校,但没有培育讨论人才的机构。对于传统艺术,我们往往只限于叫好,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还是说不大出来。我们也很少看到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具有国际影响的讨论着作。在有些艺术门类,我们的讨论水平还不如国外的学者。我们历史上还有极其丰富的艺术理论遗产,但至今我们还没有一本《中国艺术批判史》的着作。 目前,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门类正或多或少地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有的门类进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缺乏深化的讨论,对于它们的审美特点和进展规律缺乏理论的把握,对于它们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多方面的价值缺乏理论的说明。 现在我们已经跨入 21 世纪。21 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一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讨论,更具有一种紧迫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先进的精神文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乃至全民的文化素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方面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艺术向来都讲究体现艺术家的人格追求,并十分重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新的阐释,它们可以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有可能会出现全球文化单一化的危险。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有可能如潮水般涌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