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中的外语纠错 一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制造性活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巧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艺术的宝库,像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制造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和启发思考的教学艺术;在《大教育论》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探讨过艺术教学的思想方法,主张教学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认为“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可以说,古今中外人类的制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及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始终都没有停止过。现代教学艺术讨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性地归纳如下: 1.确立并巩固了教学艺术在教育学中的地位 教育学讨论已经证明,教学活动不仅有教育学的科学性,还有自身的艺术性。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双方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及对艺术的追求,两者始终处在积极的互动关系之中。而且,教学是一种制造性的社会活动,老师既要根据教学规律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还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和美学观,学生在教学中猎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教学艺术美的享受。还有,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提炼,具有较高的体系性和科学性,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审美认识,具有艺术性的成分。这表明,教学艺术与教育学密切相关,教学艺术在教育学中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明确了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 如前所述,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和谐地统一在教学活动之中。艺术美强调艺术家的制造,因为制造出来的美要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而教学艺术尤其强调老师的制造。教学科学为教学艺术的形成和进展提供基础,教学艺术符合教学科学的本质和规律,两者紧密相关,没有教学艺术,教学就缺乏活力,就谈不上教学科学。 3.揭示了教学艺术的特点 人们猎取知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间接习得知识的过程。教学使认知过程变得简单,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特点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制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制造性是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点,因为老师不能依靠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需根据教学情景的变化,及时、即兴地调整教学手法,因此,教学艺术必定带有个性化的风格色彩;形象性,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讲授教学内容;情感性,强调把情感注入教学过程,营造动人的教学气氛,以情教书,以情感人;审美性,就是融美学情趣于教学活动,追求教学过程的美感。上述这些特点彼此相关,没有制造性,也就缺少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