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成因及产业升级 春节过后,珠三角地区再爆“民工荒”。据笔者近日对中山市部分镇和企业的调研情况看,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趋暖回升,劳动力的结构性缺口不同程度上存在。 从调研情况看:一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招工要好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相对低,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缺工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大中型企业的招工要好于小企业。因为前者用工比较法律规范。三是技工比普工要好招。因为技工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以前农民工是见厂就进,现在则选择更加审慎,有的是待业观望、“待价而沽”,这就造成职业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职业的稳定性也进一步降低。 一、“民工荒”说明过去的经济进展模式难以为继 过去珠三角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是将比较优势建立在以农民工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低端制造业上。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常常加班加点,为了与家人团聚却只能利用春节往返于城乡之间,职业薪酬微薄且没有保障,等等。这是过去一代农民工的生存图景,也正是这一代农民工的汗水,换来了珠三角经济的腾飞,换来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过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接受这样的条件,离不开两个前提:在城乡和区域分割体制下,一是生活所迫,当农民没有出路,只有往外走;二是即使打工收入微薄,但相对于农民种地来说,打工收入仍较可观。 但是现在,这两个前提都发生了变化。一是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惠农支农政策的逐步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境遇,有些地方甚至当农民比当市民好,出现了“非转农”;二是非沿海地区进展起来,当地就业机会增多,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正逐步缩小。况且珠三角消费水平相比内地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就削弱了。 所以,“民工荒”的出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因为原先支撑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由低工资带来的低成本、低利润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从全球范围看,一旦越南等地的加工企业比国内更具优势,订单外流就是跨国企业的必定选择。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进展思路,从原来以农民工为基础的进展模式中尽快走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讲,“民工荒”其实是一件好事。 二、出路在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工产业工人化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农民工为基础的传统产业,曾是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进展的一条捷径。但现在,长三角和周边省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快速进展对珠三角传统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而绝大多数企业依旧面临贴牌加工、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困境,内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