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市场管理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进展及现状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进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进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 年,修改宪法时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进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进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法律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进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进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进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过 20 多年的进展以后,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大概全国有 300 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他们中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 亿人,新增就业的 70%是在个体和私营部门,而个体私营部门也积极参加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上市的公司。中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所占中国 GDP 大概 50%左右,并且每年都以 30%的速度在成长。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但民营企业进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许多民营企业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进展后劲不足,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养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二、进入壁垒的基本理论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