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生态讨论 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他是 20世纪中期著名的新进化论人类学家。早在20 年代,生态学在人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已为斯图尔德所表述,1955 年他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提倡成立专门的学科,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斯图尔德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认识到环境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其中包含着“辩证的相互作用……或谓反馈或互为因果性。”斯图尔德“生态学观点的两个基本思想是互为因果概念中固有的,即:一是环境和文化皆非‘既定的’,而是互相界定的;二是环境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仅仅是限制或选择。同时还必须牢记,在反馈关系中环境和文化的相对影响是不同等的。”因此,文化和环境有时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不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文化生态学是建立在“环境适应”这一基础之上的,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各种生物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彼此相互制约组成一条生物链,并保持生态平衡,假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文化生态学就用这种相近的观念和方法来讨论人类文化的制造、进展和变异。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假如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产生、进展,以及文化的制造。文化生态学虽然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来考察它的形成、进展以及变异的过程,即人如何适应环境,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制造活动,同时社会文化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进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另外,由于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进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制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讨论不同社会、民族文化进展的特别形态和模式。 由此来看,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