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_第1页
1/9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_第2页
2/9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_第3页
3/9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2、写作背景《红烛》写于 1923 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3、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 年 11 月 24 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7 月 15 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4、题目解说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5、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第三部分:(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6、全文分析1、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红烛》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