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须谨记三“多”三“少”企业开展应急演习,其效果无可厚非。目的是通过实际参加和体验来提高全员的防范能力、协调能力和科学应对能力,降低事故损失,防止事态扩大。可我们身边确实也有一些单位因图省事,走过场等缘由,使演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综合分析差异利弊,笔者以为,应急演习要达到预期目标,还须谨记三“多”三“少”。少些“坐而论道”,多些“身体力行”。在一些单位,各类预案制订时费了不少心血,名目不能说少,但“光说不练”的成分居多:有的单位把演习当做“练笔场”,各类应急预案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成为“摆设”;有的单位简单地请专业人士讲一讲了事,把演习当成“课堂”……如此一来,因缺失了培训和具体操作,演习变得有名无实,一旦遭遇突发状况员工就会惊慌失措,贻误时机。因此,防范事故还需根据发生事故时的处置措施进行实际演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以确保遇到突发安全事故时员工能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应急。少些“照本宣科”,多些“即兴发挥”。眼下,还有相当多的单位将应急预案设置为“有台词”的剧本,重“演”轻“练”。一方面参演者死记硬背,从头到尾原样复制,一丝一毫不动脑筋,不加任何思索;另一方面观摩者如同看客,不参加其中,亦对没有任何悬念的演习提不起兴趣。其结果是活动结束,一切如过眼云烟。鉴于此,演习当突出“即兴”理念,比如,不通篇预设台词,主持者可就相关项目临时发问,参演者即时回答;不固定流程,让演习者主动思考,灵活操作;不固定参演人员,可临时换人调岗,确保全员有责……如此,以多变性凸显各环节存在的漏洞,让全体人员都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促使大家在演习前仔细准备,演习中全神贯注,效果自然“余音绕梁”,久久不绝。少些“墨守成规”,多些“与时俱进”。 灾害是无常的,事故是千变万化的。但现实中却有不少企业在进行应急演习时,或习惯于下级单位套用上级单位的预案,或今年沿袭往年的方案,定时定点定内容成为司空见惯,且预案一旦制订便长期不改。很显然,这种现象与日新月异进展的生产设备所需要的应急防范和发生事故快速处置降低损害格格不入。要改善这一情形,应急预案要适时更新,且在每次演习结束小结一下,提出问题,及时修订,只有经过反复演习论证,预案才具备法律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拿之能用,用之能行,在事故真正发生时切实发挥作用。总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具备不可预知性,什么时候发生,危害有多大,人们一无所知,只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