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化管治形成的原因与人文因素 摘要:理性化是西方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西方企业取得成功及其管理学繁荣进展的根本动力。文章在对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制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制度因素并不是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充足条件,而人文因素才是管理走向不同模式的内在驱动力,西方的人文精神才是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动因。 关键词:管理理性化;制度因素;人文动因。 回顾西方企业的进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能有今日的成功以及引以自豪的管理理论体系,完全是和它们在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密不可分的,这种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中,理性一直以来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人们对理性的假设是普遍存在的,并具体表现为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外在形式。[1]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与各种理性的制度因素及西方特有的人文因素、文化结构分不开的。而在西方管理中所体现的理性化因素则完全植根于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对管理理性化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时也离不开制度和人文这两个层面的因素。 一、形成管理理性化所必要的制度因素 商品文明与经济理性的形成 管理文明根源于成熟的商品文明,管理理性化产生的先决条件是理性经济环境的存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完全演进是西方管理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商品文明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遵循“理性人”、“经济人”的假设,其行为都是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这种经济理性决定了企业管理行为必定呈现出理性化的色彩。 产权制度的法律保证 产权明确才能权责清楚。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能够明确界定交易边界,有助于法律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提高社会合作效率。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制度的力量塑造出有着强烈逐利欲望的健康经济主体,使企业的财产权和剩余索取权有着明确的收益人,保证企业所有者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理性行为。 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的出现 管理理性化造就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阶层,反过来,这一阶层的形成又成为保持管理理性化的重要基础。企业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一个职能概念;不是一个持久不变的职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理性选择。因而,不论是熊彼特,还是其他经济学家,都是从职能上来定义企业家的。比如,熊彼特就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制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突显了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