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 3.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认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力和质量。2.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所受力的关系。3.会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4.体会控制变量法在问题研究中的意义。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学法指导实验探究要先明确目标、器材、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另外要注意分工合作。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论,理解控制变量法和平衡摩擦力的做法。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 1 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 15~20 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 15 分钟左右。通过教材中“讨论交流”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再次认识控制变量法,为后面的学生实验探究做好准备。在学生实验探究时要分析清楚原理、步骤、数据处理,特别是如何确定合外力和加速度以及它们的测量方法。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导 学 过 程 设 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推同一辆车,推力越大速度改变越快,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而用同样的外力分别推空车和满载的车,速度改变的快慢并不相同,车的质量越小,速度改变越快,产生的加速度就越大。于是我们猜想,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可能与外力有关,还可能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那么,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和它本身的质量以及它所受的合外力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PPT 课件呈现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 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 1:寻找与加速度有关的因素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 3-2-1,通过对比图(a)和(b)能说明什么问题?通过对比图(c)和(d)能说明什么问题?结合我们的经验能得出怎样的总结?口头表述主题 2:注重实验原理的教学。(1)说说实验时长木板一端要略微垫起,这是为什么。(2)说说我们是怎样改变和测量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