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强抓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找准问题症结,才能精准施策。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水污染治理成效显现,但仍存在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较大、无组织排放或面源排放导致治理和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二污普”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为 2143.98 万吨和 96.34 万吨,其中,工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4.24%和 4.62%,农业源排放占比分别为 49.77%和 22.44%,生活源排放占比分别为 45.87%和 72.57%。这组数据反映出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的贡献之大,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排放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十年间,我国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能力有特别大提升,减少了水污染物的排放,但同时也使得农业源、生活源污染排放问题凸显。数据显示,“二污普”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数量和处理总能力,分别是“一污普”的 2.4 倍和 1.3 倍,化学需氧量、氨氮去除率分别提升18%和 12%。相比“一污普”,重点行业排放强度下降明显,造纸制浆、铜铅锌冶炼、皮革鞣制和焦化几个行业的产品产量虽然分别增加61%、89%、7%和 30%,但是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均大幅减少。其中造纸制浆、皮革鞣制和焦化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减少 84%、80%和91%。单位产品排放强度下降,得益于我国近几年以来不断地去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也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实与“一污普”相比,我国农业源、生活源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也有特别大进度。比如,农业源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水直接排放的比例由 50%降低到 10%,化学需氧量单位猪当量排放强度降低 57%。十年间,粮食产量从 5 亿吨增加到 6.6 亿吨,农业领域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可以说,农业的产量越来越高了,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少了,绿色的底色越来越亮了。但我们也要看到,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源污染仍然是水污染治理中的不足。对于农业源来说,水资源投入仍处于高位,直接带来了较大的排放量。分析用水结构发现,2025 年我国用水总量逾 6040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达 62%;同时,还有 6022 万吨的化肥施用量和250 万吨的农药使用量,这就不可避开地带来大量副产品——水污染物排放,而且农业废水特别大一部分属于无处理排放。我国农业绿色进展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不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的压力依旧特别大,绿色进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对于生活源来说,与“一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