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伤救护的意义战伤救护是战时为减少伤亡,迅速恢复战斗力,以保持战争实力而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战伤救护的基本原则是:加强敌情观念和灭菌观念,要迅速、准确、及时地抢救伤员。在救护中要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近后远。要做到不用手接触伤口,不用碘酒涂擦伤口,不随便用水冲洗伤口(化学烧伤和磷弹伤例外),不随便取出伤口内的异物,不准塞回突出的脏器,不轻易放弃和停止抢救时机。二、战伤分类(1)贯通伤:子弹、弹片、刺刀将人体组织击穿、刺穿,伤口有入口和出口。(2)盲管伤:子弹或弹片进入人体,只有入口而无出口。(3)擦伤:子弹或弹片擦过人体的体表,伤区呈沟状或仅有体表擦破者。(4)穿透伤和非穿透伤:子弹、弹片穿透体腔及其保护膜(脑膜、胸膜、腹膜及关节囊),与外界相通者,叫穿透伤,把之中非穿透伤。按受伤部位还可分为头部伤(包括颅脑伤与颌面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伤、脊柱脊髓伤、上肢与下肢伤。三、战伤救护的六项技术(一)通气呼吸道一旦发生阻塞,伤员在数分钟内就会因窒息、缺氧而死亡,必须分秒必争地除去各种阻塞因素,使气道通畅。常见的通气术有:1、手指掏出术适用于口腔内气道阻塞,多为面颌部伤。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内将碎骨片、碎组织片、血凝块、泥土、分泌物等掏出。2、托下颌角术适用于颅脑损伤或火器伤后舌根后坠、深度昏迷而窒息者。急救时将伤员取仰卧位,急救者用双手托起伤员两侧下颌角,即可解除呼吸道阻塞。呼吸通畅后改俯卧位。(二)止血1、出血的种类与特征血液从伤口向外流出称外出血。皮膜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袭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体腔等称为内出血。出血判断动脉出血:呈现喷射状,血色鲜红,生命危险大。静脉出血:呈缓慢流出,血色暗红色,生命危险小。毛细血管出血:呈片状渗出,血色鲜红,生命危险性较小。如果一次出血量达到全身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确定出血部位一问:伤员清醒时,询问受伤部位;二摸:手摸被浸湿的衣服,注意温度和粘度三看:借用月光,信号弹等光线,迅速查看身体各部位。判断出血量凡脉搏快而弱,呼吸浅促,意识不清,皮肤凉湿,衣服浸湿范围大,多表示伤员伤势严重或有较大量出血。2、止血的方法止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因流血过多而休克或死亡。毛细血管和静脉出血时,加压包扎即可。下面主要介绍动脉出血的几种止血法:(1)指压止血法:适用于较大的动脉血管出血。它是一种暂时的紧急止血方法。用手压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