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空间设计活力探析1 概要介绍“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使命,便是利用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契机,让现存的城市结构重归于秩序中……我们能以长远的目光规整它们的造型、重建它们的秩序,好让它们变得更加人性、为居民提供更加生动的体验。”这段话引自米歇尔特瑞普教授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米歇尔特瑞普教授的著作《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的中国城市规划转型时期依旧有着指导意义。作者在人本主义和重视心理体验这一认识论视角下,联系了心理学讨论和城市设计,进展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强调城市环境的个体性、生动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心理品质,通过对比特瑞普教授的理论实践与中国当前的城市街区空间,可以发掘更多提升城市街区空间活力的契机,将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有效实践于当前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激发街区空间活力。2 城市设计理论框架的三个层面2.1 城市形态。“我们可以将城市形态描绘为一个实存环境,它涵括了所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可能与我们发生关联的环境因素……城市形态包括了人们周围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现实。”在特瑞普教授的描述中,显而易见,城市形态所指的即为城市的物理实体和它相对应的功能和活动。当然了,城市形态所指也即城市的自然环境层面、城市的功能属性、城市的建筑单体,这些都在每天的生活中扮演了城市生活的真实形态,我们不加思索地就可以客观描述其存在。这样的城市形态与感知主体并无几多联系。2.2 城市体验。“城市体验,是城市形态中观者可以感知到的部分,它因观者各不相同的感知能力而异。它是由三维空间中散发的潜在既定信息构成的有效事件场,就此而言,城市体验有着某种跨主体的客观性。比如,在中心广场上的一座教堂本身属于城市形态这一层面,而人在通向广场的狭窄巷子里,看到教堂的一个侧面,那么在特定位置和视角下,公众普遍感知到的视像与情感影响(幽深、暗示、兴奋),就属于城市体验。”在许多优秀的历史城市更新改造设计中,空间序列的排布、城市天际线的走向、公共空间体系的联结、公共活跃区域的活跃度以及城市景观视线廊道等诸多要素也都完整详尽的表达了设计中对于城市体验的精致构思。我们都艳羡欧洲城市的街道品质和历史味道,其实这些细节的打造全都来源于此,它们可表达、可沟通,使得城市街区的空间活力具备相当灵活的感受品质。城市设计多重要素一起组成的真实感受,完整呈现了动态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整合流动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