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歌情感类题型学案VIP免费

诗歌情感类题型学案_第1页
1/3
诗歌情感类题型学案_第2页
2/3
诗歌情感类题型学案_第3页
3/3
诗歌情感类题型学案诗歌鉴赏的步骤:四抓三么(抓标题、抓作者、抓注释、抓句子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表现手法及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托物)答题步骤:①归纳整篇诗歌的主旨(明确诗歌类别)②亮明自己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价)③找出诗歌中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句子,分条具体作答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如梦令·建康作赵鼎①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酒楼秋望华岳【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本词中“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是悠远的样子,“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词中的“孤鸿”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①《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②《酒楼秋望》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情感更加激越。解析首先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结合诗意,应是建功报国方面的,一般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尤其最后一句更要加以分析。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解析:题干问的是“‘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秦观这首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诗歌情感类题型学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