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推行 HSE 管理体系——洋务运动失败的启迪1840 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率先叩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严酷的现实,使一些有识之士看清了“泱泱大国”与西方世界的巨大差距,看到了中华传统思想与西方科学思想的强烈反差,因而渐渐汇合而成了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洋务派”,发起了长达 30 年的洋务运动。虽然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没有达富国强兵之目的。在列强的无情打击下,洋务运动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而宣告失败。洋务运动何以“香消玉殒”如此之快,历史学家自有定论。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对此略有浅见,认为如下 3 个方面的原因不容易忽视:一、舍本求末、不切实际列强之强盛,自然有赖于发达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制造技术、雄厚的国民经济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归根结底还应“归功”于先进的社会体制。洋务派只看到了列强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武器,却未看到社会体制的作用,因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治国主张,希图在不改变体制、观念的前提下,引入先进的西方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这一设想,本身便不切合实际。30 年的洋务运动,所学到的仅是皮毛,是表象,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空中楼阁”。故一遇列强打击,必定烟消云散。二、急功近利、幻想速成洋务运动始因鸦片战争的惨败而提出,中随英法联军战争的惨败而壮大,后由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告终。每战必败,每败必定签订不平等的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规律。洋务派急于改变这一局面,因而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致力于军事现代化建设。洋务运动的标志性成就基本均属军事方面,突出表现在 3 个方面:一为生产枪炮、舰船的军工作业;二为培育军事人才的军事院校;三为少数为军事服务的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进展方向是军事第一,指导思想又急功近利,幻想一夜之间使中国脱胎换骨成世界军事强国,因而造成基础不牢。三、人少势弱、孤军奋战洋务运动自始至终,只是王公大臣等少数上层人士在“上窜下跳”,一直处于势单力薄,孤军奋战状态,在全国始终没有形成声势浩大、全民参加的“洋务意识”。故其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中国文化独尊”论的坚韧抵制,可谓举步维艰。一场没有全民大众参加的运动,其“生命力”是极其脆弱的,不可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中国石油工业之所以引进、推行 H SE 管理体系,也是由于看到了中西方石油企业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使然。无疑,这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