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50/2.5(理论50学时)需预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适用专业:适用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课程简介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普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生态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遗传变异、生长繁殖、生活条件等;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转化规律;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中的作用原理和方法;应用实例分析;以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中各种微生物的类群、生长代谢、遗传变异、生活条件等基本知识,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工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或克服微生物为人类发展服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根据其自身特点,全面系统的对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原理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形态、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为神武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学习与掌握微生物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大小测定、细胞数量测定、分离与培养技术、水中微生物检测等技能。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研究有关的环境现象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物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环境保护服务。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讲授与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达成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机理;要求学生研究解决微生物在水体净化等环境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较好地将微生物应用于环境工程的治理,防治、控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微生物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微生物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力。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开展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将来从事相关的生产、教学、科研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3学时)教学内容:1.环境问题与微生物的作用;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3.微生物的概述。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了解微生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本章重点、难点: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命名。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2.病毒的形态和结构;3.病毒的繁殖;4.病毒的培养;5.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能力记载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形态大小、化学组成及繁殖过程等特征,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及井水处理时的去除情况,了解病毒的分类、检测及培养方法。本章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一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