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职工权益调查 今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9 月 8 日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是导致民工短缺的主因。 民工群体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怎样的侵害?前不久,半月谈记者兵分四路,深化“珠三角”、浙东南、“闽三角”、“长三角”等地的非公企业和民工中展开了调查。 民工权益遭遇四只“拦路虎”做工时间超长,劳动强度太大 9 月 11日深夜 12 点左右,苏南吴江 xx 镇,记者终于等到了刚从“东塔鞋业”疲乏而归的小魏、小赵等 6 名民工。他们有的已在厂里干了两年,最短的也干了半年。不过,所有人都表示,无论如何挨到春节就不打算干了,累得实在受不了了! 从这群年轻的民工口中,记者得知了这家民营企业四五百名工人的生存常态:除了中午 1 个小时、下午 45 分钟的休息时间外,他们通常每天早上 7 点上班,一直干到深夜十一二点才收工,算下来一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而一两个月能休息一天就算“烧高香”了。在这里,8 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简直是“天方夜谭”。 记者在浙江义乌、永康和广东深圳、东莞等外来民工集中的地区采访时发现,工人每天劳动时间在 10 小时以上的企业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一天工作 16 个小时以上! 酬劳低,还屡遭拖欠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与民工应得的酬劳极不相称。广东省总工会今年 7 月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省外来工收入徘徊在 500 元~800 元之间,其中约 1/4 是加班加点所得。东莞市大岭山镇家具厂工人的工资普遍为每月 450元左右,而东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 420 元。 来杭州打工的王启传由于无力支付房租,半个多月一直睡在劳务市场旁一幢大楼的走廊里。记者看到,一些私营企业里的外来工,为了节约生活支出,也带着水桶、脸盆住在那里。 拖欠工资是许多民营企业主惯用的伎俩,屡禁不止。8 月 1 日,在福建晋江市制鞋大镇陈埭镇政府院内,记者遇到了前来投诉的 20名农民工,他们均在当地泰盛隆高频印花厂打工。民工廖玉美告诉记者:“老板拖欠了我们 5 个多月共 3 万多元工资,向他要反而被赶出厂门。现在我们身无分文,20 个男男女女只能露宿在镇政府的草地上。” 记者在义乌等地的劳动力市场采访时发现,按月支付工资在外来工眼里已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条件。一家针织内衣厂挂出“工资月清,不压工资”的醒目标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