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的实验室诊断及综合防治摘要:乳房炎是乳腺组织受到病原菌及化学、物理因素刺激而引发的一种炎性变化。常见的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化脓杆菌等。当乳房皮肤和乳头破损或常期受到病菌污染而未能及时消毒处理时,病菌便侵入乳腺组织,引起乳腺组织病理变化,导致乳汁性状品质异常。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下面对乳房炎的诊断和防治经验进行了概述。关键词:乳房炎,诊断,预防,防治,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疾病之一,在生产中的发病率高达 40%,是威胁奶牛业健康进展的重要疾病。此病不仅给养殖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防治此病尤为重要。我就自己学习和查阅的防治乳房炎的知识加以归纳,报告如下。1、发病原因在乳房炎隐性感染阶段,奶牛乳房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其腺体组织上皮轻度水肿、充血,白细胞从微血管内游离到乳腺腔内吞噬致病菌,使乳汁中含大量的白细胞。奶牛营养情况良好时,机体可通过自身的抵抗力和泌乳功能净化乳房内的病原微生物。奶牛抵抗力下降时,乳房受感染的机会增多、感染的程度加重,潜在的炎症会转化为临床症状。1.1 自身因素1.1.1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体质减弱,免疫力下降。老龄奶牛乳房在挤奶过程当中长期受压,造成乳头、乳管机械性损伤,乳头括约肌机能衰退,导致乳头闭合不严、松弛,引起病原微生物入侵。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1.1.2 胎次 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随奶年胎次的增加而增高。同一泌乳期,不同胎次间的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产第 1 胎的奶牛相对产奶量低,乳房负担轻,与病原菌的接触时间紧迫,其乳区阳性率低。产第 4、5 胎牛,产奶量增加,乳房负担加重,病原菌繁殖增多,乳区阳性率增大。到了 6、7 胎,牛的淘汰率渐渐提高,部分有问题的牛会被淘汰,此时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降低。1.1.3 泌乳月 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随泌乳月的增加而升高。挤奶时间长,致病菌的入侵机会就增多,造成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升高。1.1.4 乳区 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可能与乳房指数、环境管理、挤奶操作及程序等因素有关。1.1.5 体型 体型性状(尤其是乳房性状)可作为选育奶牛的遗传标记。后乳房较高、附着较牢固,乳头位置紧密(前、后乳头)体型的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相对较低。[1]1.2 营养因素 对高产奶牛而言,高能量、高蛋白的日粮有利于保持现场环境卫生是预防乳房炎的关键措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