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并重 敢于创新 联系实际 回归教材 ——2006 年四川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四川省物理特级教师 成都市石室中学教师 周昌鲜2006 年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是四川省第一次自主命题.纵观“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物理试题,都是学科内的综合,试题充分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一份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试题.1.试题分析1.1 保持稳定,敢于创新,适当控制难度、加大区分度今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稳定为主,物理题的总体格局基本维持不变.试卷考查内容还是学科主体知识,比例合理,覆盖面较宽,难易得当.试题运用常规的物理情景和常见设问方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命题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仍然注重中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继续体现了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单摆实验的设计,既源于教学重点,但不拘泥于教材,这个首次出现的带有一定开放性的设计性实验,展示了知识综合应用程度加大和选材开放式的命题倾向,既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试题适度控制了学科知识的深度,合理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多数题目难度适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高了物理试题的区分度. 如第 14 题、第 23 题,均可直接利用物理规律求解,用于区分学与不学.第 25 题第一问学生大都能完成,第二问则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解决该问题需要清晰的物理思路,关键是分析判断出两小球经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后的相遇时间关系(3T/4)和位置关系(平抛水平距离等于圆周运动半径).该题入门容易深入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得到不同的分数. 12 道物理试题没有刁难性的怪题,易于学生作答,体现了较理想的难度搭配,有利于学生应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从抽样的情况看Ⅱ卷的难度为 0.55,达到了较好的区分度,Ⅰ卷和Ⅱ卷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1.2 坚持以能力立意,知能并重,重视考查基础,强调回归教材试题对常规题、典型题的改造侧重在“细”、“新”字上.有一些题目,是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