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县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根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最近,我们对我市县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成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县区是我市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创造者,县区发展水平的高低,改革进展的快慢,成效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全市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整体状况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对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必须把县区经济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以县区经济的大发展支撑和推动全市跨世纪的大开放、大发展。一、我市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八五”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深刻认识到县区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加强县区经济建设,大力促进县区经济发展。一是大胆进行探索性改革,致力于调动区一级加强城市管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城市政府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市委制定12号文件,确定鸠江区作为“全市综合改革试点区”,赋予在计划、财政、工商、交通、土地、城建、人事等有关方面县一级的管理权限和部分市一级管理权限。鸠江区综合改革的实质是建立起权利、责任和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的区级管理体制,它有力地示范和带动了其它城区的发展。城区经济建设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城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全市统一将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84户国有和集体小企业划转到县区管理,城区开始行使辖区经济管理职能。各县区都自身的优势,发挥综合功能和调控功能,加速中小企业的改制和改组,增大了县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二是1983年后,芜湖城乡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实行市带县体制,县级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目标。这个时期,县区经济发展总的特征是:一是在全市经济总体格局中崭露头角。1998年,四区工业总产值37.8亿元(90价),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9%;三县国内生产总值82.6亿元(现价)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5.6%。二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三县在追求有市场、有效益的增长速度的同时,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上来,经济总量及人均总量、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收入水平四个方面走在全省县级经济发展的上游。1998年繁昌、南陵、芜湖在全省66个县(市)经济运行试评价中,综合指数分别列居第8、15、35位。市辖各区推广和深化鸠江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加大改革力度,经济发展加快。由此,县区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各县区都有了一定体量的财政收入。三是富有特色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县区经济体量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县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各县区都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新芜区、镜湖区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1998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60.12%和41.1%。马塘区胶合板生产已经成为皖南一带的规模产业,产值近2亿元。鸠江区已初步形成金属压延、微型汽车及配件、电焊条、造纸、电器设备、机械、化工、建材、房地产开发、开发性农业等10大支柱产品产业。芜湖县发挥城郊和交通优势,建设无公害蔬菜业和优质林果业,发展花卉业、旅游业。南陵县大力提升第一产业,着力粮食生产全面实现优质化,加快发展极具特色的种养业。繁昌县根据矿产资源的优势,借助民营经济的机制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培育出了水泥建材、针织服装、冶金矿业、生化制药、轴承锻造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但在看到我市县区经济较快发展、功能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与全国全省先进城市先进县区相比,与县区在城市应占的地位比,我市县区发展还面临相当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块头不大。从城区企业来看,大多数创办于50年代后期,主要是为大厂服务,为居民服务,为生活服务的“三就”(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小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体是小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多500万元以下,约占81%,500万元以上的次之,约占12%,最近几年才出现为数不多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约占5%,分布也不平衡。县级经济规模偏小,工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三项经济主要指标按人均水平排队,只有繁昌县进入全省前十名。二是家底不厚。从城区看,在建立区级财政前,城区纳入市财政统一收支范围,基本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