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B2.C3.D(“允许”和“容许”都表示许可。“允许”的“允”指答应、应允,含有同意、允诺的意思。既可以指被他人许可(有时需要经过上级或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许可),也可指客观情况、天气、时间等条件许可。“容许”的“容”是容忍、忍让的意思,是根据物理或心理承受程度来决定的,它和地位、职权不一定有关,表达的语气比较重,有严厉色彩。“品行”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它强调的是人的有关道德的行为,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品性”则侧重于品质及性格特征,是内在的品德性情。“专心”是集中注意力,“潜心”是用心专而深。)4.B(出神入化,形容某种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这里,对象不符。这里可用脍炙人口。)5.A(B:结构混乱,因果倒置,最后一句应改为“也与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有很大关系”;C“越来越激烈”与“课业负担”搭配不当,“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有交叉,不宜并列;D成分残缺,在“最”字前加“以”)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6.D(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附。)7.A(两个“为”字都表示被动关系。B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介词,凭借;后者是连词,因为。C项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在”,后者相当于“对”。D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相当于“他”,代孔子;后者为助词,相当于“的”。)8.C(这里应该表示假设关系,补出“如果”。)9.B(②孔子政绩的威力。④季桓子临死前的叮嘱。⑥子赣对孔子的理解。)10.C(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参考译文定公十四年,(前94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都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鉏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女乐文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女乐文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那一队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到了(前941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1.(4分)(1)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在路上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2)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12.(1)(4分)B该句意为物境与心境悠然融合的美妙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是为独享而不与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