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读”的一道风景线──《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叙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读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统一的答案。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在备《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我的脑海里始终理不出思绪,对于本课小鸟寻找大树的三次询问,我不知该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我假设了种种教法总觉得很做作。上课前,预案里这一块的朗读指导还是一个空白。让我意外的是上课时,把这一难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会,找出自己的感觉,结果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用饱满深情的语调过渡: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期望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不顾一切地找啊,千里迢迢地找啊,历尽千辛万苦,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了下面的三次询问。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三人小组里面合作来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教室里宁静极了!学生个个睁大眼睛,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我话音刚落,有些小组马上有模有样的读起来。 我巡视了一圈,看看大部分学生都已仔细地练了一两遍:好。哪一组先向我们来展示一下,读一读?学生热情得让人感动,恨不得把手举到我的眼皮下。好,请你们这一组。学生很荣幸地站起来仔细地读了,朗读得很一般。当时我没给他们点评,又请了另一组急着表现的小喇叭。还是读不出急切的语气(可能是因为对文本了解不深刻的缘故)。说实话,我当时有点慌:假如接下来的学生都如此平淡的对话我该怎么处理?这可是预案里的空白之地呀!我慌忙地想着对策。旁边有几组好胜的学生早已摆好挑战的架势,激动得站起来。咦!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呢?于是我顾不上批判他们的不礼貌,问道: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有些学生闭嘴不回答,有些学生犹豫着说:好。都觉得好?被我这么一问,有些学生就按捺不住举起了手,我暗自兴奋,这可是我希望看到的场面啊!这样吧,你们有意见可以提。觉得好,可以夸夸他们,咱们跟他们直接对话,好不好?这时,刚才朗读者也流露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来。 生1:我说小鸟应该读得更焦急些。我觉得这样子还不够焦急。 生2:(又一学生补充道)鸟儿问了那么多人找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大树的消息,她还不灰心。我觉得这时的小鸟除了着急还有恳求的语气。 生3:我觉得小鸟有些失望了。她不怕辛苦,不分昼夜地找,连水都顾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