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上个世纪初那种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年代,当时中华民族的精英人士,对家国恨铁不成钢,骂几句祖传典籍,说点砸烂、打倒之类的话,也确实是出于一种责任情怀和担当意识。不过有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今日看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家道衰落了,不定全是那些祖传典籍惹的祸嘛。历史,是一个复杂得不能用任何单一方式注解的复合体,任何企图用简单话语归纳历史的做法都是粗暴的和捉襟见肘的。同样,在今日这个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华家邦兴盛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也未必都是理性的,什么典藏翻出来都能包治百病、包打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种夜郎自大式的笑傲江湖。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的宝藏,更需要悉心阅读,理性梳理,全息认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美好、持续地活在一个既不自失,也不盲从的精神家园中。 在当下,要想全面认知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从触摸原典开始。 曾几何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地花开遍地,大小书摊,琳琅满目。几千字的原典,能解读成数十万字的砖头,你方抡罢我方拍,其中有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者,也有文抄公、瞎蒙公之流,更有膨化酥、注水肉之类。总之,借经典的灵堂,哭自己恓惶者居多,假如一味地想从这些被彻底稀释的软阅读中,获得文化典籍的原味汁液,多半会倒掉胃口,甚至完全看轻典籍的价值,直至成为新的传统文化蔑视者。 其实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开始。孔子是一种开始,他从周文化原典开始,孟子也是一种开始,他由孔子开始,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又一种开始。这种开始都有从原典出发的特征,梳着梳着,后面越来越粗的辫子,就未必还是原来的那缕头发了。今人梳出的一些花辫子,更是焗、烫得油汪水亮,再硬接到孔、孟者的发髻上,文化的庄严感顿失,想要发扬光大,岂不贻笑大方。 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典藏修缮热,更是牛头不对马面,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的浅显读本,都因具有所谓的有用性,而惨遭阉割,生生搞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拉郎配,让人读后哭笑不得。问题都出在我们总是怀疑别人的推断力,总是想给人一个现成的思想让人就范。因而,便搞出了许多非驴非马的精心篡改。这种篡改的结果是:传统的似乎很现代,现代的似乎很传统,让人更加难以对这些典籍有好感。至于各类与当下经济社会直接对号入座的演义读本,就更是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