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中的新娘”与语感教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诗歌是滴水藏海的艺术。在这简短的滴水篇幅里,到底藏着诗人对康桥一片怎样的情感之海呢?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今日又要重教《再别康桥》,应该找到怎样的语言支点进行语感教学呢? 景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作为课堂语感教的支点,引导启发学生,定能品味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再别康桥》首段三次用了一个形容词轻轻的,奠定了全诗离别康桥时温馨烂漫的情调,接着就是展示不同的意境抒发诗人对康桥的情怀。 第一个意境就是那河畔的金柳。康桥的柳树在诗人的视觉上是金柳,在心觉上却是夕阳中的新娘。对这一意境的解读,成了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第一步台阶。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阅读了很多文章,对这一意境的解读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不能征服我的内心。有代表性的阐释是这个比方给人大胆的想象,使无生命的景色,化作有生命的活物,给人温润可人之感,这样贴标签式的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能靠老师灌给学生,根本不可能调动学生的语感思维活动。我认为金柳新娘就应该是这首诗进行语感教学的一个语言支点,把握好了这支点,就可以撬动语感教学这个大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这一意境呢?为此,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即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我认为这个比方绝不是诗人空穴来风的想象,而是金柳新娘外形上的相似,触动诗人情感上的相似。更何况诗人对康桥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