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名师教学设计稿 设计思路: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育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别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日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 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假如你认为读的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 老师读完,学生点评,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 4 小节达到顶峰。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 子,夫妻,母子,家国。 生答,老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2. 第 1、3 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 学生答,老师点拨:第 1 小节是生离,第 3 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 1、3 小节要读出递进感。 3.再读 14 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思,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受到单调凄凉的秋景和作者心中落寞断肠的情怀。这个意境主要是我们通过这首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那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