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4、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搜索你记忆的文学宝库,那里储存着哪些神话故事?和大家分享。(学生答)从古至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的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与推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走进文章看一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体裁: 神话特点: ①主人公是神或半神;②想象或幻想出来的,想象丰富;③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④歌颂某种精神。 2、简介: 袁珂: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传说》、《神话文章集》。《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3、生字注音: 开辟()澄澈()莽莽榛榛()掺和() 揉()崛起()搅混()气概() 绵延() 4、词语释义: 神通宽阔:莽莽榛榛:生气蓬勃:澄澈: 兴高采烈:眉开眼笑:一般无二:疲乏不堪: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2、思考完成: (1)女娲为什么造人? 世间荒凉,感到非常孤独,由池中照影想到造人 (2)女娲怎样造人? 揉泥成团——挥藤洒泥——分出男女,自我繁衍 (3)女娲造人前与造人后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造人前:感到非常孤独(第 2 段) 造人后:满心高兴,眉开眼笑(9 段)有说不出的兴奋和安慰,再也不感觉到孤独(第 12 段) 三、小组合作 1、这则神话中,女娲形象的塑造具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找出。 ①女娲神力:一天变化七十次放…接触…活…喊 挥洒…溅落…出现这些都表现出女娲非凡的能力,是一个神通宽阔的神。 ②女娲具有人性:为什么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具有人的情感和愿望);造什么样的人,在水中照影,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具有人的经验和特点);造出人后,叫她“妈妈”,感到满心高兴,眉开眼笑(和人一样有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夜深了,枕…睡…,天刚微明,赶紧起来……(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 她有人的孤独感,人的喜怒哀乐,她会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