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教案 2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 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 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 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 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接触过的老师一定不少,其中肯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尊尊敬戴的老师,你能说说他们是谁?为什么让你尊尊敬戴吗?(学生答)今日我们也将看到一位老师,他究竟怎样?请看—— 二、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2、 本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化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3、 把握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 文章回忆部分分为两层,一部分是记叙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我”的印象,另一部分是记叙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可以通过关键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的写作重点,从而理解“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三、探究主旨: 1、回忆老师,不重点写老师教学和奉献,却大写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是为什么? 因为老师身体残疾,缺了一条腿,通过放风筝,“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充分地表现了老师生命的坚韧;放风筝后的满足与喜悦,可以看出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正是老师这种坚韧的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性格及精神感染了作者,才致使三十年后还不能忘怀。同时,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怎样理解“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的“风筝”已经不再是实指的风筝,而是引申了一个概念,他暗示我们,刘老师的坚韧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影响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第二课时 一、 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1、 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进行沟通。 2、 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 3、 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 1 人。 明确:刘老师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但他超越了残疾:课堂上机敏的自嘲,显示他并未被残疾带来的精神压力所控制;板书时的跳跃旋转,表明身体的缺陷并未影响他的工作;对祖国的深情、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