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1、感受课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1、分析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朗读、感悟相结合,自由、合作相结合。 两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熟读课文,从情节(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入手,理清课文内容。 2、感受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分析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二、导入 1、通过提问、讨论,引入新课的教学。 2、学生老师都会有最后一课的经历,例如:放假前的最后一课、毕业前最后一课、调动工作前最后一课,请问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是何种情况下的最后一课?这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 明确:这是一堂法语课,爱国课。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小弗朗士所在的学校被强迫取消法语课。 3、这堂课与往常的课有什么不同? 明确:课堂气氛、听课的人、老师的教态、我的学习态度等均与往常的课大不相同。 板书:最后一课──反常的一课 三、感知内容 1、阅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下列问题的相关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那天早晨 地点:上学路上、课堂 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学生、郝叟、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等,还有正在操练的普鲁士兵。 2、同桌沟通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变化过程的相关语句。 3、提问、讨论 这一天教室里的气氛与平常日子有什么不同?这种气氛的渲染有何作用? 明确:反常。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肃静代替了喧闹,韩麦尔先生的铁戒尺由平日的拿着变成了在胳膊底下挟着,礼服代替了便服,说话温柔。 教室空着的板凳坐满了镇上的人,而且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作者对上最后一课的严肃、庄重和悲沉的气氛作了渲染,突出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不寻常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领土、祖国语言热爱和怀恋的感情。 四、重点引导 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引导。 1、按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节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开端:上学路上贪玩、幼稚、怕老师进展: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惊诧、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高潮(结局):宣布下课理解、尊敬老师 明确: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过程。 五、小结 热爱祖国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