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乐的泼水节》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一看课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在傣族人民过新年这天,人们向孩子那般在大街上追赶、泼洒,多兴奋、多刺激啊!假如说这是形式上的欢乐,显性的,那么在这一天能为别人送去自己真诚的祝福,欢乐着别人的欢乐,同时,接受了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带着自己梦想成真希冀的'甜蜜,则是隐形的,意义上的欢乐。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五句话。 一、 凭借影像,感悟欢乐 现在不太提倡频频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呼唤回归,鼓舞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学生惊讶的说:“啊,这么多的水往身上倒。”“看,警察叔叔在敲象脚鼓呀。”“瞧,老爷爷……”,边看边传出阵阵欢笑,也有些蠢蠢欲动。 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 二、 感情朗读,体验欢乐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更要用孩子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情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第三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插图体会理解,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最后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 三、 感受画面,沟通欢乐 理解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情感不能仅停留在泼水情节表面的欢乐,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情感也应步步递增,同时怎样理解“吉祥如意”这个学生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词语意思。我据插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题:身上都被淋湿了,怎么还这么兴奋啊? 让学生自己进行沟通: 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吉祥如意!得到了幸福。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一起去泼水吧,你打算把这幸福送给谁呀? 生:我祝奶奶身体健康。 生:我祝爷爷长命百岁。 生:我祝爸爸妈妈平安幸福。 生:我祝老师永远欢乐。 生:我祝同学学习进步。 …… 师:你们的这些美好的祝福,就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代表着你们美好的愿望。 送出这么多祝福你们兴奋吗? 生:兴奋。 师:老师听出来了,别人欢乐是你最大的欢乐。多好的孩子! …… 这样,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理解了文本,情感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