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老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育。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 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认真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