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C 案)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 81 岁的老人,他从 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制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制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制造的? ⑵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沟通:老人制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方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 年啊,绿化了的 8 条沟,造了 7 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制造奇迹的? ① 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 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