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欧阳嵘目前,我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人数日益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肾脏受累的可能性与受累的程度也不断上升。通常情况下血尿素和血肌酐的测定值正常时并不能排除肾脏的受损,而尿常规蛋白测定结果为阳性时,肾脏的损伤往往已达到不可恢复的阶段,尿微量白蛋白(MAU)的测定已越来越多地用做肾组织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临床意义也已日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若在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这一阶段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减少蛋白摄入量、改善生活方式,仍有希望阻止病情向大量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同时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值得我们临床医生去关注。1、尿微量白蛋白的定义1982 年 Viberti 等发现 1 型糖尿病时尿总蛋白在参考范围内,而尿白蛋白排泄却增加,由此提出了“微量白蛋白尿”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3]。其特征是尿白蛋白浓度为20-200mg/L 或白蛋白排泄率 20-200ug/min(或 30-300mg/24 小时),或白蛋白/肌酐比率 30-300mg/每克肌酐)。此时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阴性。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阳性时白蛋白浓度已大于200mg/L(或白蛋白排泄率大于 200ug/min),称为大量白蛋白尿。因尿蛋白浓度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比较大,故临床上更多采用白蛋白排泄率或尿白蛋白/肌酐比率来表示尿白蛋白的值。国际上多采用白蛋白排泄率表示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2、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机理白蛋白(Albumin)占血浆总蛋白量的 60%,分子量为 69kD,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许多小孔起机械屏障作用,膜孔直径为 5.5nm,限制大分子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在滤过膜上还存在着带负电荷糖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这些带负电荷的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电子学屏障,限制了带负电荷的分子滤过。血浆白蛋白分子量 69kD,且由于其带负电荷,所以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能滤过,经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以主动方式重吸收,因此最后随着尿液而排出的白蛋白只有极少量。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但在病理情况下[4],如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使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滤过膜损害是造成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高血糖使非酶糖酰化速率增加,导致缺氧,血液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