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测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构造(例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使用工具可以观测到许多用(肉眼)观测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测到更多有关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充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辨别多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得多。7、(某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构造,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种(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测工具。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 300 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构造。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一样生物)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生物(不一样器官)的细胞也是不一样的。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构造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着诸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微生物一般均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人类(观测工具)的改善,使人类观测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不大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