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代谢骨代谢系列骨代谢系列骨代谢性疾病一般包括骨质疏松、内分泌骨病、肾性骨病、变形性骨炎及遗传性骨病等方面,其中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下面以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检查为例,阐述骨代谢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虽然有反映骨矿含量的骨密度检查,但昂贵的价格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同样能反映骨代谢状态的生化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化检查中骨代谢标志物的测定可以反映出体内骨的代谢转换情况,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和分型。如反映骨吸收的标志物明显升高,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降低,常见于老年型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生化检查包括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和与骨矿有关的生化检查。一、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一)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1、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是一种磷酸单酯酶,在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骼、肝、肾、小肠和肺等组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50%来源于骨。其余50%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脏。骨骼中的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分泌,主要集中在骨化部位,即在骨骺线和骨膜下。骨的碱性磷酸酶是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物,半衰期为1~2天。骨质疏松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减少极为少见,绝大多数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碱性磷酸酶与肝型碱性磷酸酶不同,一般实验室方法主要反映肝型碱性磷酸酶。为了鉴别肝胆疾病和成骨细胞活性增高的骨病,最好作碱性磷酸酶同功酶测定。当然肝功能正常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也能反映成骨细胞的功能。碱性磷酸酶减少极少见,极大多数骨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增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佝偻病、软骨病、骨折、畸形性骨炎、氟骨症、高骨转换型的骨质疏松患者。肝胆疾病时,血清总碱性磷酸酶升高,骨碱性磷酸酶正常。绝经期后碱性磷酸酶增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一倍。骨碱性磷酸酶也可用于骨转移癌患者的病程和治疗效果的监测。2、骨钙素(BoneGlaprotein,BGP)骨钙素是在骨中含量十分丰富的非胶原蛋白,其总量占骨组织中非胶原蛋白的15%~20%。骨钙素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与羟磷灰石有较强的亲和力,约50%沉着于骨基质,其余50%进入血循环。骨钙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成,抑制软骨矿化速率。血中骨钙素的半衰期约5分钟。骨钙素是反映骨代谢状态的一个特异和灵敏的生化指标,监测血中骨钙素的浓度,不仅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情况,而且对观察药物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骨钙素升高常见于儿童生长期、肾性骨营养不良、畸形性骨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骨折、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患者、骨转移癌、低磷血症、肾功能不全等。骨钙素降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孕妇、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3、I型胶原前肽I型胶原前肽是最常见的骨胶原,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组成总蛋白部分的90%。在骨中的胶原是由成骨细胞以前胶原的形式合成的,前胶原形成胶原纤维时从前胶原分子上裂解出两种I型胶原前肽:即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每合成一个胶原分子,就会有一个分子的PICP或PINP产生。因此,测定其在血中的水平,可反映骨形成情况。虽然I型胶原前肽也可由其他的来源而增加。大部分非骨骼组织比骨骼翻新慢,而且进入循环前肽池的量极微。因此,血清中I型胶原前肽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是反映成骨细胞活动和骨形成以及反映I型胶原合成速率的特异指标。另外,成人PINP与PICP处于等量水平,儿童PINP含量比PICP高2~3倍,说明儿童对PICP的代谢较快。PICP增高常见于儿童发育期、妊娠最后3个月、骨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畸形性骨炎、酒精性肝炎、肺纤维化等。PICP在绝经期后骨质疏松患者经雌激素治疗6个月后可降低30%,但其降低的机制尚不清楚。许多学者对PICP在代谢性骨病诊断中的价值持怀疑的态度,多数意见认为血清PINP水平诊断意义更大。(二)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1、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csistantacidph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