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愚公移山》(时代背景、重点难点讲解、人物描写、结构分析)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纳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进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略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展过程──它的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进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堵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