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方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予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日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假如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同意”和“谁同意”) 四、问题讨论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同意”和“谁同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方,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方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