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促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进展,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 560 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政发〔〕40 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深化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体育,努力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广泛、深化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全民体质,为建设体育强市,实现科学进展、创新进展、和谐进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一)群众体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增强群众的健康素养,明显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群众体育进展差距,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常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50%,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20 名以上,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逐年增加,城市社区社会体育组织覆盖率达 100%,一级体育单项协会数量达 30 个以上。 (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提倡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 1 小时体育锻炼,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能素养明显提高。 (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建成一批以非奥运项目为特色的体育主题和健身休闲公园,加快市奥体中心建设,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形成以奥体中心为龙头,以各地区体育中心为支撑,以基层体育活动场所为基础的体育设施网络。提高全市体育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全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8 平方米以上。 (四)体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我市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 (五)培育地方健身活动特色品牌。引导县(市)区、学校、机关、企业、镇(街)和协会,结合各自实际,打造区域范围内具有特色的健身项目品牌。 (六)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市民体质测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