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防汛抗旱漳河水库位于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系拦截长江支流沮漳河东支漳河及其支流淯溪河而成。1958年动工兴建,1966年4月全面建成受益,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城镇供水、发电、水产、航运、旅游、改善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漳河水库是一座多年调节水库,承雨面积22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雨量969.7毫米(1963至2017年),年均毛来水量8.00亿立方米(1963至2017年),设计汛限水位122.60米,防洪高水位123.92米,正常高水位123.50米,相应水域面积105.20平方千米,总库容21.13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9.24亿立方米,调洪库容4.21亿立方米。漳河水库地理位置险要,防洪保护范围内有荆江大堤、荆州古城、焦柳铁路、荆宜高速公路、207国道及沿行洪河道范围内的30多万人口和近3.33万公顷(近50万亩)农田。建库60年来,漳河水库安全拦截1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流量52次,其中大于2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流量21次,拦截最大洪峰流量5500立方米/秒,并多次与沮河错峰,有效避免或减轻了下游可能遭受的巨大洪灾损失,防洪减灾效益累计达130.86亿元。同时,漳河水库担负着荆门、荆州、宜昌下辖的6个市(县、区)17.37万公顷(即260.52万亩)农田的灌溉和荆门市城市工业和生活伿水任务。60年来,累计向灌区提供农业灌溉、工业、生活及城市生态用水198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漳河局”)十分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始终把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认识和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形势,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扎实推进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库渠工程安全度汛和发挥效益。每年汛期开始和灌溉前,及时组织召开漳河水库防汛抗旱指挥长会议和分指挥部指挥长会议,传达落实国家和湖北省防汛抗旱会议精神,研究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同时,从漳河局到各工程管理单位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修编完善防汛抗旱预案,清查和补充防汛抗旱物资,落实防汛抗旱劳力,严格执行调度、纪律、工程管理和运用的规章。当遭遇到特大洪水和旱情时,漳河局和各工程管理单位组织防汛抗旱抢险队伍、民工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旱工作,努力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2001至2018年,漳河水库先后出现了2007年、2008年两年丰水年,漳河灌区先后发生了2005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5年大旱。面对汛情和旱情,漳河局坚决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认真落实思想,做到组织、管理、预案、制度、队伍、物资、措施“七到位”,以临战的姿态枕戈待旦,认真查险,果断整险,突击抢险,取得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一次又一次胜利,保障了灌区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工农业建设的正常进行。第一节组织机构为了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于2003年印发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国汛〔2003〕1号),防汛抗旱工作开始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漳河水库作为大型水库,水库防汛抗旱工作于2002年开始正式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漳河水库防汛行政责任人由荆门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漳河水库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由荆门市人民政府分管水利的副市长担任,漳河水库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则由漳河水库受益各市(县、区)政府、水利部门及漳河局等相关领导担任。具体职责分工为;指挥长:对水库防汛安全负总责,汛期随时掌握水库运行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面临险情时指挥排除险情,协调人员、物质和经费,解决水库防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督促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常务副指挥长:协助指挥长组织指挥漳河水库事故的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并负责督导漳河水库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其他副指挥长:协助指挥长组织指挥所辖责任范围内水库事故的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和日常防汛工作。指挥部成员:协助指挥长组织指挥漳河水库防汛抗旱各分指挥部事故的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