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平常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绿潭漱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根据“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三、 朗读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