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重点考点归纳 一、 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以菊花正衬,以牡丹作为莲的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菊比方隐逸者;牡丹比方 富贵者;莲比方君子。 ⑹本文采纳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方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方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方,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方成“君子”。 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行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七、课文内容。 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各方面,给予莲花以美好的品行。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对偶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