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17 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亮、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文章。 因此,我想从议文章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 1.学习论点层层深化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爱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 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文章——《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育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沟通讨论领悟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老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 3 自然段至第 5 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