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树长青评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从全球范围着眼,二十世纪与十九世纪的世界历史迥然不同。如果说后者是在法国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列宁语),那么,本世纪以来的各种现象则表明了历史的走向已不再那么单一、直线,而是呈现出多轨、多元的面貌了。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哲学观念。历史运动的变更必然导致历史观念的更新。欧洲大陆思想家在本世纪初期对十九世纪史学的批判,对新的历史哲学的尝试性表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克罗齐是这一趋向的主要代表之一。继他之后,英国哲学家、史学家乔治 ·罗宾·柯林武德(一八八九——一九四三)不仅承袭了克罗齐理论的主要基点,而且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的观点。他的这些观点集中反映在他身后出版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 历史学——第三种东西 所有历史哲学,都必须回答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所有对传统史学观念的诘难,也首先要对这一本质性的问题作出自己新的解释。结束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以后,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思想家极端蔑视基督教神学史观,竭力想把史学从神学的奴婢这一状态下解放出来,提出了“历史哲学”这一概念。十七世纪以降,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促使历史学家力图将历史学挤进科学的殿堂,这固然带来了不少明显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人事活动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难以捉摸、无法确定又使得历史学家萌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于是,又有一些思想家如狄尔泰、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等人,另辟蹊径,力求划分历史学与科学的界限,摆脱实证主义、自然科学的樊篱。柯林武德在原则上同意这些人的想法,但对他们的具体论证,则不无嘲讽。譬如,在书中柯林武德对李凯尔特的工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乍看起来,这似乎是对实证主义的一次决定性的反击。……但是这种 revanche(报复)不仅没有能对自然科学做到公正,它也误解了历史。李凯尔特追随着实证主义的办法,把自然看作是分割成各个独立的事实的;他接着以同样的方式歪曲了历史,把历史看作是个体事实的堆集,它们被解释为与自然事实之不同仅仅在于它们是价值的工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第 192 页,以下只注页码)也许,李凯尔特等人反对实证主义,但又离不开实证主义立场的悲剧,恰好体现了文化环境、历史条件对思想家思维模式的制约作用。 柯林武德是不甘于此的。在书中,他几乎逐个批评了自康德以来不少哲学家的历史思想。这一批评工作最后以对克罗齐观点的介绍而告结束。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他赞成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