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_冬至日是什么意思 冬至节气特点是什么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 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 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 6℃至 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 1 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日是什么意思 寒冷冬天正式开始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 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中国人信任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 冬至日气温特点是什么 在天文意义的气候特点上,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这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 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 6℃至 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而冬至这天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通常在 10℃以上。 二十四节气冬至简介介绍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就排在了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传统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