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精髓也就在这个“活”字上,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一、唱好课始“开讲曲”这是激活数学活动的重要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利用开讲的艺术去粘住学生的心,从课的开始就要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教学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考考老师”的活动。学生说一个数,老师立即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3、5整除,老师面对同学的提问对答如流、准确无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产生了疑问,疑问产生了好奇,进而转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画面,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以此用这幅动态天体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也不失良机地启发提问: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多少时间,月球绕地球一周多少天,地球自转一周是多少小时?以此来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二、唱好课中“参与曲”这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关键一步。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讲解轻练习”、“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必然导致学生思路狭窄,课堂气氛沉闷,为此,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这样活动的课堂必然活跃、生动,学生的思维一定随之活跃。1、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通常称为自学。教学时,我总让学生先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是放任自流,而需要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2、给学生多留一些探索的空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比如在教学“圆周率”课时,我并没有过多的程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向他们提出探索目标:“圆的周边和直径有没有关系呢?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并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他们终于发现无论在哪个圆里,圆的周长始终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面对成功学生个个笑容满面。3、给学生留一点创造的空间我说的“创造”和发明家的创造不同,它不是创造人类所未知的东西,而是指“再创造”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像数学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学生初步理解一、二位小数的意义,学生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有的说:“商店买进1000支同样的笔,我买了3支就是千分之三,用小数表示就是0.003”;有的说:“我校运进1000株树苗,我栽了6株,就是千分之六,用小数表示就是0.006”......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贯穿这种创造的学习精神,既是智慧的碰撞,又经常闪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也活跃了。三、唱好课尾“拓展曲”一个好的结尾,不仅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例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如果要你计算圆柱形油桶的用料面积该怎么算呢?计算无盖的圆柱水桶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这样的结尾,余音绕梁取得了“课已停、思未止”的教学效果。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增强小学生学习的渴求性,也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性。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结尾时,我拿出一个土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同学说,把土豆煮熟后挤压成一个长方体,有的说把土豆切成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还有的同学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种结尾,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想象意境,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热情。总之,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教师课前的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上好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