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的培养。A. 道德认知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D【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2. 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 华生B. 皮亚杰C. 柯尔伯格D. 加涅B【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3. ()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A. 依从B. 接受C. 认同D. 内化4.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零食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A【解析】他律道德阶段又称为权威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 岁),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5.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 比较不稳定的B.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 时稳时变的D. 比较稳定的6. “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的作用。A. 道德认知B. 道德情感C. 道德动机D. 道德行为B【解析】"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因此,答案为 B 项。7. 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A. 二者相互区别B. 二者相互联系C. 二者相互独立D. 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8.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A.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产生影响B. 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C. 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D. 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C【解析】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要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