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认知误差与纠偏工作的调查报告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人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繁杂,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在学习中要掌握好知识,认识过程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对掌握概念和定理、公理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世纪之交,从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认知过程的完善,对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优秀的老师,无不把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让学生课前仔细预习,设计思考题目;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提出质疑;课后及进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常常阅读课本、看笔记,抓住课本概念,既是正确理解的体现,又能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反之,假如没有养成完整理解数学概念的习惯,即使理解了数学概念,时间久了,也会模糊,进而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生接受学习,强调老师直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便将教材提供的复杂知识体系变得浅显而易懂,以便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容易接受,但往往并不是预料的一样,在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和处理有关数学问题中,学生会不断地出现某些误区与偏差,某些误区与偏差反复多次后依旧会发生。针对学生所出现的认知误区,作为老师,应该先对认知误区深化的了解,了解发生误区的原因及其纠正这些误区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本课题提出的根本所在。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椐。第一、是老师的心理方面。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弊病是:完全由老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制造型人材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模式往往忽视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误区。老师害怕学生所出现的解题误区,对错误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的心理支配下,老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提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是学生的心理方面。小学生进入初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觉得难以适应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数带有自卑等消极情绪。学生虽然接受了正确的知识,...